发布时间:2021-03-06 00:26:49 阅读量:8513 作者:捷杰
但射箭容易,要维持劲道不减,却不容易什么是报纸第一版。在连射两箭的利多尽出之后,安倍的第三箭已显得软弱无力。因为安倍已逐渐步入改革的深水区,在日圆贬值及宽松的财政政策下,让日本财政赤字再度垫高。同时,安倍也开始感受到既得利益者和不满物价飙涨民众的反弹;这逼使他开始削减财政扩张的规模,并重新思考提高消费税的可行性。由此看,安倍经济学虽然不死,路数也已转向。
文章指出,安倍上台之后,一连串的右翼言论与举动,虽有效提升了他在国内的民意支持,却也引发邻国及西方国家对日本右倾化的忧虑。此次安倍处理靖国神社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他强硬外交失去势头的首部曲。这对安倍的人气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东亚区域的和平稳定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
文章摘编如下:
玫瑰之美,只能远观,而不能亲抚,因为它全身长满了刺。同样的,安倍的高人气也只宜远望,而无法近看;因为它远眺看似光鲜夺目,近看却是险阻四伏!
研究日本政治的人都知道,近期安倍的高人气,主要是建构在经济荣景的幻觉以及对大陆强硬的想象上,两项基础都很脆弱。也因此,他要不断射出利箭,制造经济复苏的海市蜃楼,才能掩饰日本财政赤字高筑的事实。同时,他也要不停地夸大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以便凝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才能掩盖日本已不再单独控制钓鱼岛的现状。
再说,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容易,但要实践却着实不易。安倍在去年竞选党魁时曾说,先前首次担任首相时未能参拜靖国神社,他“深感后悔”。但本月十五日的终战纪念日,完全执政的安倍却因顾虑外界观感,仍然未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仅以自民党党魁的身分献上三万日圆的玉串料(祭祀费)。可见,安倍因碍于形势无法去参拜靖国神社,却又不想让人觉得他背弃承诺,只好暧昧以对。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从态度强硬转为暧昧,主要是来自国内与国际的双重政治压力,加上他个人的政治盘算,三股因素让他的对外政策从“外张”逐渐转为“维稳”。
首先,是联合政权内部意见的分歧。“自民/公明执政联盟”对于安倍是否应参拜靖国神社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以文部科学省大臣下村博文、总务大臣新藤义孝及行政改革担当大臣稻田朋美等为主的党内强硬派,不但支持安倍前往参拜,自己也亲自前往神社参拜;而友党公明党党魁山口那津男则抱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日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要修补紧张的日中及日韩关系,而不宜在此时再挑起与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自民党不论在修宪议题或是经济改革上,都需要公明党的大力支持,因此,安倍便选择由代理人奉上祭品的方式,来取得平衡点。
其次,是来自国际舆论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压力。这次八•一五祭拜靖国神社大典,是安倍取得完全执政后,首次碰触到战争及历史的议题,深具右翼思维的安倍是会走回小泉时期的旧路,还是会采取不同的路线,深受注目。参拜靖国神社与否,可以检视安倍究竟是一个仅会发表政治语言的“假右翼”,或者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右翼行动实践家”。日前,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内德斯访问日本,即表达美国政府希望安倍能够尽快改善中日关系之意,这也让安倍在祭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动见观瞻。因此,安倍选择以党魁身份、而非首相本人来献上祭祀料,目的在化解来自国外的压力。
最后,是安倍个人的政治盘算什么是报纸第一版。对安倍个人来说,祭拜靖国神社只是一种仪式,每年除了终战纪念日外,春季秋季的例祭都可以前往参拜;而他的最终目标,是放在修改宪法。因此安倍这次选择稍作妥协,不去参拜,却不禁止阁员以个人身份前往。如此,既能化解邻国疑虑,同时也能顾及党内强硬派的立场,以为日后的修宪大业铺路。
由此可见,安倍上台之后,一连串的右翼言论与举动,虽有效提升了他在国内的民意支持,却也引发邻国及西方国家对日本右倾化的忧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股关注的力量逐渐汇集,不但形成安倍日后修宪的阻力,也将是安倍人气消长的重要分水岭。
因此,这次安倍处理靖国神社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他强硬外交失去势头的首部曲。这对安倍的人气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东亚区域的和平稳定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
有人当然会将中国目前的进出口形势归因于经济刺激政策,并认为不能提振国内消费,仍然难改中国人“不消费”的局面。但事情也有另一面:如果产能的提高更多体现在制造业升级方面,则会降低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门槛,推进中国消费升级。
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苏珊,曾经在孔子学院进修。她表示,在孔子学院首天上课时,课室内放满富中国特色的五色彩灯,令同学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兴趣。她表示,年轻人很喜爱儒家经典的故事和道理,学院又经常安排他们收看中国最新的电影和品尝美食。非洲国家长期饱受战火破坏,孔子颂扬的仁爱精神,便为很多人民带来慰藉。年轻一辈觉得,上一代人互相仇杀,就是因为欠道德规范,而中国的儒家思想便为他们带来了出路,对宣扬和平很有莫大意义。苏珊相信,孔子提倡的“三纲五常”、中国的社会人伦关系制度等,能够为非洲社会带来稳定。
从数据可以看出,一线城市领涨、二线城市开始筑底上升、三四线大部分城市依然环比下调的格局,令城市间的分化日益加剧。有业内人士判断,一线城市重新进入房价上涨通道,这一趋势恐将持续一年。
同样的计划,亦已在新疆与中亚各国之间实施。不久前,胡锦涛主席到土库曼出席跨国输油管启动仪式,一条每年输油二三千万吨的油管以及几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管,在不久将来又将成为中国的战略性能源大通道。
泡沫化是指资产价格普遍超过应有水平,经济体系呈虚胖现象,繁荣虚有其表。成长只是账面数字,不是实质成长。大陆现最为人关注的,除了房产价格飙升之外,其余大多不符合泡沫化病症。
美国共和党向来支持自由贸易,但蓝领基层较大的民主党议员,很多对自贸协定并无好感,他们认为这类协定对美国工人弊多于利,因为协定是让更多的美国制造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国家,或是把工作外包到其他国家,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正是这些民主党议员为制止奥巴马获得“快速道”授权,而给贸易调整援助议案投反对票。
评论指出,此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彰显了两岸同胞的务实和真诚。不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幻,只要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两岸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香港《文汇报》22日刊出专家观点称,安倍访美的目的之一是,借与奥巴马总统会面之机,告中国的状,争取美国政府、媒体与主流社会在中日之间选边站。如果能从奥巴马总统口中听到日美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承诺,他这次美国之行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可否认,借历史名人造势,的确有助地方经济发展,但这种逐利乱象让大陆有关部门颇为忧心,不久前,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对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等过热问题将祭出相应政策,进行规划与调控。(杨慈郁)
《日本新华侨报》:我注意到,一些日本媒体对此进行负面报道,认为上海电力在日本的投资是一种“经济入侵”,也因此影响了日本地方上的一些判断和民意什么是报纸第一版。那么,上海电力在日本投资的项目有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或者说在投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障碍?
“台湾意识”的核心关键在于“认同”问题。“认同”问题既有其后冷战时代世界史的普遍意义,又有台湾地区所独具的特殊涵义。就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新秩序而言,“认同”问题已经愈发成为世界政治的指标,已故政治学家亨廷顿甚至预测21世纪“文明冲突”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的“认同”问题是后冷战时代世界普遍现象的东亚版本之一。但是,“认同”问题在百余年来台湾的时空脉络之中,却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及其复杂关系。“台湾意识”包括“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两个面向,而且两者之间有其不可分割性,又有其紧张性,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台湾意识”之复杂内涵。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认同”来看,“文化认同”的抽象性、理想性与长期性,与“政治认同”的具体性、现实性与短期性构成鲜明对比,而且“文化认同”比“政治认同”更为悠久,所以,历代王朝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虽然可以对文化发挥局部而短暂的影响力,但绝不足以完全改变文化的内涵,因此,台湾民众不必因为“政治认同”问题,而全盘否定“文化认同”。
下一篇: 徐若瑄:当爱情再临 我依旧相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