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9 23:47:25 阅读量:220 作者:宝峰
文章摘编如下怎样才能写好报纸的时评:
围绕圆明园是否重建的争论,几十年来从未停止。最近,北京市有关机构关于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再度烽起。
围绕圆明园是否重建的争论,几十年来从未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1980年代初都曾出现了激烈讨论。最近,北京市有关机构关于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再度烽起。
笔者觉得,是否重建圆明园,只消弄清楚几个问题即可:以何种方式重建?重建到何种程度?重建以后用来做什么?
圆明园是清朝历经150多年修建的豪华宫苑,从康熙时开始修建算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历代改扩建,直至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焚毁,占地达16万平方米,倾国家大半财力,汇集全国能工巧匠怎样才能写好报纸的时评。现在要重建,也要如此吗?圆明园康熙朝就有,咸丰朝也有;英法联军纵火时有,八国联军侵华时曾残存,那么要按照哪一个来重建呢?清代修建圆明园是为了帝王享乐之用,现在重建显然不再会有此种用处,但如果仅为了旅游开发,那么现在全国各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仿古建筑还少吗?
2008年,浙江横店曾在北京宣布投资200亿、征地6000亩按1:1的比例复制圆明园,后来因违规用地被叫停。横店只是浙江一个乡镇,而按照北京的人力、物力成本来计算,重建所需将远超200亿。目前还有多少居民住不上保障房?还有多少市民在受浓雾围城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重建圆明园,真的那么重要吗?
网上调查显示,对于“重建圆明园”,77%的网民持反对意见。民生重于山,民意大过天。重建圆明园,何如多建保障房?(马浩亮)
战争的本质是残酷的,战争的面貌是丑陋的怎样才能写好报纸的时评。不少西方人艳称二次大战是一场“美好的战争”,其实任何一场战争皆无“美好”可言,在二战炮火之下,全球数千万人丧生。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所描述的“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惨状,即重现于二战东西战区。二战结束近六十四年,日本人不仅缺乏忏悔的诚意,且仍坚不认错,比起日耳曼民族来,大和民族差远矣!前西德总统韦塞克尔于一九八五年欧战结束四十周年之际,说了一段发人深省地话,他说:“任何人如不欲睁眼看过去,则必定亦对现状盲目无视。我们全体──不论是有罪或无罪,不论是年老或年少──必须接受过去的事实。我们都受到(纳粹)后来的影响,但亦有责任承受这种后果。”
当无力者看中一座桥,这座建筑就开始承担交通意义之外的社会功用,它在此时转化成了信访局,劳动仲裁部门,公安局,法院,甚至——情感的宣泄口。 当陈富超爬上桥,当章俊带着几个农民工爬上高楼,想用被一些媒体称为“跳楼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麻烦时,事实上是在提示这个社会,那些所谓正常的麻烦解决程序出现了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的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在大桥和高楼之上的他们,在现实中,觉得没有充分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权益,他们是无可选择的弱者。 尽管这种“跳楼秀”让社会支付了较高成本,但真正制造这些成本的却不是这些农民工。 “好心办坏事”的广州推人老伯充当了一个社会仲裁者的角色,而真正的仲裁者却似乎总在缺位。 而更加需要警惕的是在类似事件中公众的日趋麻木和厌倦,这个社会是否正在失去同情心和正义感?正是这样的同情心才会为遭受冤屈的弱者带来温暖和希望。唯有这样的同情心存在,才能让无力者找到更多的路,而不是爬上一座桥。
五百旗头真先生以教授出任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作了不少努力。最近,又见媒体报道,他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总结了去年5月应对四川大地震的经验,主张中日可以达成合作协定,今后如果发生灾害,两国就相互派遣救助小组。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相互帮助,更意味着心和心连在一起”。
若把台湾积极推动经贸自由化形容成“经济台独”,则是错看了经贸全球化及自由化的真谛。
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投资市场规模小,投资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与影响大陆企业对台投资的积极性,造成对台投资进展十分有限的基本因素。台湾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可投资的重要产业、项目有限,制造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与光电等极少数产业上,而这是大陆相对较弱势的产业,是台湾最具优势的产业,制约了大陆在台湾最具竞争优势产业领域投资。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称,TPP基础框架已达成,明年之前形成法律文本。
中国领导人并非决意不惜代价地向外扩张。中国也不会为任何盟国参战。而德国当年为奥地利签下“空白支票”,令巴尔干战争演化为全欧洲的灾难。美国为协助盟国,有可能被卷入东亚冲突,最有可能是保护韩国不受朝鲜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