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5 23:03:50 阅读量:179 作者:皓景
是否放台风假,本应是依据气象变化而作出的专业判断,但在台湾却成了政治决定报纸订阅记录查询。以这次“杜鹃”横扫台湾为例,台北市政府因为害怕得罪民众,而改变原来放半天假的决定。其实,在7月台风“昌鸿”袭台时,台北地区也宣布放假一天,但结果当天风雨不大,邻近的宜兰县没有放假,原本被骂翻的县长后来又被民众称赞“英明”。
上周二大台北地区放台风假,但当天却无风无雨。民众赚到一天假,乐不可支。但有业者称,假如整个社会都陶醉在多赚一天台风假的小确幸,这个社会的经济一定好不起来。对此,评论指出,领导者虽然应该虚心倾听民意民怨,但不应一味被民意牵着鼻子走,决策过程还应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分析上。
文章摘编如下:
事件源于强台“杜鹃”于上周一横扫台岛,虽然周二已远离台湾北部,但台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等大台北地区仍决定放台风假,结果当天天气不错。台北市长柯文哲道歉说,这种天气放台风假,对不起人民。
其实,上周一晚上8点台北市宣布第二天上午停班停课、下午正常上班上课,没想到引发民怨,不满的留言大量涌进三市市长的脸谱,抱怨如果只放半天假,孩子上下课时间则无法契合上下班时间,尤其台北市市民热线的进话量突然暴增,说“半天假会造成不便”,10点后台北三市市政府遂改为“全天停课停班”。
因台风假而再次成为众矢之的的柯文哲事后辩称,考虑到周二台铁、高铁部分交通仍未恢复,所以全天放假。既然如此,那为何前一天晚上8点却宣布放半天假?直到民众抱怨之声涌进市政府,两小时后才改为放全天假。
可见,当中之转折主要是因为“部分民众投诉”。周一因受台风“杜鹃”影响,岛内交通大乱,部分铁路线停驶,但周二上午开始已逐步恢复,台北地区政府原本决定周二上午放半天假,是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领导者虽然应该虚心倾听民意民怨,但不应一味被民意牵着鼻子走,决策过程还应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分析上。抛弃专业判断,完全屈从民意,民主就会变质成为民粹了。
自去年岛内发生反服贸事件后,岛内民粹主义泛滥,一些民众认为只要极力抗争,当局就一定会让步报纸订阅记录查询。例如,在民进党和反核人士的施压下,台当局决定封存花了2700多亿新台币兴建的“核四”;台当局去除历史课纲中具有“皇民史观”、“去中国化”的词汇,只因遭到民进党及部分青年学生的反对,就决定原本的课纲也可继续使用。
这次只因部分台北民众投诉,台北市政府就改变台风假的决策,开此先例,后患无穷。(朱穗怡)
回顾最近几个月中国经济的运行,的确表现出一定的下行风险:虽然年初已宣布不再“保八”,但当一季度GDP增速果真下滑到8报纸订阅记录查询.1%时,又有人感到忧心,而随着进出口数据的双双下滑,更多的人无法淡定了。当外需因为欧美经济持续低迷日益收缩,内需又因增长过慢难弥补外需之缺,“投资”这个过去中国政府惯用的套路,自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救命稻草”。
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于9月提及“代理冰河时期”言论后,香港地产代理业界经历“黑色十月”,估计10月整体注册成交宗数将跌破5000大关。
苏贞昌一上任,从其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在向基本教义派示好。他的演讲其实大部分都是空洞的语言,也不具有感动人的力量,但从“独派”的观点来看,应该可以满意。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由于经济不景气,圣诞老人今年收到了许多愿望,几乎是过去的几倍。面对这众多的许愿,圣诞老人不仅忙坏了,还烦恼极了,因为有许多的愿望,让圣诞老人很揪心,面对孩子们的殷殷企盼,圣诞老人苦思该怎么帮忙实现,才能不让孩子们失望。
但是,中国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往往还很不足够,每次一谈到刺激经济需求,就是修路、建桥、建楼房,而没有把钱花在百姓的身上。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等国基础设施要比中国差。但是,在二○○七年中国在健康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的花费占中国GDP的二点四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巴西仅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投入就占了GDP的百分之四点七。此外,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占GDP的百分之三,而巴西是五点四。中国政府以“快重准实”应对金融海啸,政策在短期内一步到位,将有效遏止内地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但是,应对金融海啸不应只是盲目地看投资与经济增长,更要切实保障民生与人民的基本生活。胡锦涛在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把发展成果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发展才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鲁力)
最近,日本针对中国展开了密集外交动作,先是插手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说三道四,接着指责中国战机“异常接近”日本自卫队战机。
怪象则是,不少成果相当丰硕者却几乎不得其门而入,像“解决了13亿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就曾三次申报中科院院士未果,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才当选工程院院士。更有,不少不被中科院吸纳的学者,倒是被延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