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25 22:38:39 阅读量:49876 作者:语堂
这一挑战告诉中国,的确有少数势力刻意地阻碍中国的成长,需要中国保持警惕,沉着应对2000年21世纪经济报纸收藏。同时也提醒中国,要改变增长结构,多方面努力,塑造更具责任感的中国形象,而不是让人觉得可畏但不可亲。
最近,中国大陆流行一本书籍叫《中国不高兴》2000年21世纪经济报纸收藏。这里面的很多观点看上去有点非理性,作者说话的方式也让许多人不敢苟同,但笔者认为不必过于苛求、苛责。中国的发展成长,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国不高兴》引发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再思考。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中国大陆流行一本书籍叫《中国不高兴》,据说首印销售量就达到15万册。这里面的很多观点看上去有点非理性,作者说话的方式也让许多人不敢苟同,但笔者认为不必过于苛求、苛责。中国的发展成长,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果只有一种书,而且都是特别呆板的书,也没劲。多彩的生活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国民的心态的确发生了变化。有评论说,中国人开始摆脱“历史悲情”和“弱国心态”。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有时也会表现出来。爱国热情是值得鼓励的,但不能走极端。眼下中国最大的爱国主义就是应该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将中国“做大做强”。
还应该看到,中国国家形象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差别是相当大的。举个例子,笔者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切身感受,过去人们很容易把中国人误认为是日本人,现在中国人则是最受欢迎的游客。在新马泰,有个说法,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最受欢迎;到了90年代,是美国人;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人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中国人不仅是观光,还爱购物,并且人多,批次多,团队量大。
过去,国际社会对中国抱着一种同情、援助的“扶贫心态”2000年21世纪经济报纸收藏。如今,这个形象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国看成是一个大国,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一个在国际事务中有可能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国家。
虽然中国的发展很快,国家地位和形象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可以这样比喻,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金字塔中,中国人更多地处于中下方,而不在中上方。以联合国为例,各大系统中,包括维和、难民救助等等,陈冯富珍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之前,主要负责人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中国在其它国际组织中出任高官,掌握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的人数、机会,都还比较少。
中国的经济奇迹,成为全球亮点。然而,“树未大先招风”,中国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却遭到了一些误解、误读,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经济怪兽”。当中国的老百姓为国家的发展而感到自豪的时候,一些人对中国歪曲的想象却变本加厉,版本不断出新。这样一个落差,正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确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成功与否则取决于中国人自己的把握与应对。如果中国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且采取了合适的步骤,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阻止中国人前进的步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了不起的成就,但仍然是一个不发达国家。
目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提出的有限倡议与愿望,还很难谈得上真正实现和广为接受,中国人只能循序渐进、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内体制的进步而推动中国国际目标的逐步实现。
说到底,邓小平在30多年前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航船时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没有过时,即承认自己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落后,承认了解和借鉴外国某些先进经验和体制的必要性,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重中之重仍然是中国的发展建设,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
这样的安排既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精神,又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在两岸政治互信和良好合作基础上实现的,有利于双方进一步增进了解、深化互信。
自2008年以来相继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强震灾害考验,中国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抗灾救援和危机管理经验。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多方衔接,呈现更成熟高效的计划动员、协调管理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整体治理体系与能力的进步。
还记得仅仅在2、3个月前,民进党内有一股要求党反省大陆政策,至少要辩论清楚党在新形势下的大陆战略,个别的党内人士还说民进党不应用屁股面对大陆吗?
面对民进党一小部分有权势者的胡闹,大陆的旅游业者亦非“省油的灯”,遂以退团为反击手段,或绕过高雄而不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却以“台湾人要有骨气”来“抚慰”受到伤害的同胞,而不是以“民进党埋单一切损失”作为赔偿,口惠而不实。
加税首日,日本的股市和日圆齐齐下挫,但是大致上仍属有秩序,未见恐慌,部分原因是市场相信,加消费税所造成的冲击只是短暂,日本经济经过4月至6月份的收缩后,将会回复正增长。
两岸经济合作仍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今年的焦点将落在两岸服贸协议能否在岛内“立法院”通过。两岸已于去年6月签署了服贸协议,但在岛内,服协须由“立法院”“逐条审查、逐条表决”,而且须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各举行八场公听会后才可开始审议。由于民进党从中作梗,拖慢举行公听会的速度,以致今年3月10日才完成最后一场公听会。换言之,两岸服协最快也要等到3月中旬才进入审查程序。
其次,鸠山与民主党高层在在野时代,确实有摆脱美国支配、走自己道路的心愿。日本较中庸的传媒、舆论界遂一窝蜂劝告民主党人,应尽快“君子豹变”以适应现实。但重新踏上美国土地的鸠山,没有犹豫,继续尝试要作改变。他并不反美,却决心要重返亚洲。
还记得仅仅在2、3个月前,民进党内有一股要求党反省大陆政策,至少要辩论清楚党在新形势下的大陆战略,个别的党内人士还说民进党不应用屁股面对大陆吗?